数年前一部火爆大江南北的电视剧《美人心计》中曾有一幕令大家印象深刻,太后吕雉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将自己年仅十一岁的外孙女张嫣嫁给了汉惠帝。
这样的皇室婚姻曾让不少观众直呼跌破眼镜。
令大家感到不可思议的不仅仅是外甥女嫁给舅舅这种有违人伦纲常的行为,还有张嫣的年龄——十一岁。
放在现代社会,十一岁的女孩子应该还在读小学,可封建时候的她们却已经步入了婚姻,开始学着相夫教子。
最为关键的是,张嫣的故事并不是个例。
仅以汉朝为例,汉文帝迎娶皇后窦氏时,窦氏约莫只有十四岁。汉昭帝的上官皇后在嫁给他时甚至只有六岁,汉明帝的马皇后则是在十三岁的时候嫁进了东宫。
桩桩件件有史可查的过往似乎在告诉我们,古时候的女子通常在十三四岁的年龄便要嫁为人妇了。
但为什么古时候的男子都习惯迎娶十三四岁的年轻女子为妻呢?女子在如此稚嫩的年纪便要嫁人生子,又是什么样的原因催生了这样的社会风气呢?
01历朝历代的适婚年龄
男女婚嫁之时女子只有十三四岁,是贯穿封建各朝的通俗了。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史上百家争鸣的阶段,诸子百家学说对于男女婚嫁的传统习俗,也都提出过“合乎时代”的看法。
《诗经》中鲁哀公问询孔子的对话中,作为儒家学说代表人物的孔子给出了他的婚龄观。
孔子认为,男子二十岁时就已经知道为夫之道,而女子十五岁时也已经发育成熟,都是适宜结婚的年龄。
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其实是春秋战国时期约定成俗的结婚年龄了。
墨子认为:“丈夫年二十,毋敢不处家,女子年十五,毋敢不事人,此圣王之法也。”无独有偶,韩非子也提出“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的说法。
而最为关键的是,他们所提出的“男子二十岁、女子十五岁”其实是结婚的最高年龄,如果适龄男女在最高年限之前还没有结婚,甚至会被认为是违反了国家法令。
在这种硬性政策的推动下,也难怪古时候的女子会在十三四岁时便匆匆忙忙出嫁。
或许春秋战国时期提倡早婚可能有社会经济尚不发达、社会进步程度不高等多方面的因素,可之后的许多朝代中,女子早婚却依然成为了社会的大流趋势。
秦朝时候,始皇帝嬴政推崇法家思想,在婚姻问题上也采取了法家所提倡的“早婚”观点。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的女儿华阳公主便是在十五岁时出嫁,而女子十五岁结婚也是秦朝时社会的普遍风气。
汉朝立国之初民力凋敝,尽管汉帝没有在法律中明确规定男女婚嫁的年龄,但是却通过赋税征收办法,间接体现了婚姻观。
《汉书·惠帝纪》中曾经写道“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这句话是说,如果女子年满十五以上三十岁以下还没有出嫁的话,是要征收五倍赋税的。
通过实施严苛的税政来间接倒逼民众早婚,也可以推算出汉朝时候女子的普遍出嫁年龄应该是在十五岁之前,以十三四岁最为普遍了。
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女子的结婚年龄甚至一降再降。
北齐时候规定,女子年满十四岁还没有出嫁的,要将女子集中起来由地方长官实施训诫教育。
如果家长试图隐匿适婚未嫁的女儿的话则要被处以死刑。北周皇帝甚至点出了一个更低的年龄,女子十三岁。
这种越来越低的婚龄到了唐朝时候略微有了一些改善,皇帝不再通过规定结婚最晚年龄的办法,一味推崇女子早婚。而是采取建议性的规定,建议适龄男女宜论婚嫁的年龄。
唐太宗时规定,女子年满十五岁,就必须开始准备婚嫁之事。而玄宗时则规定女子十三岁以上就可以谈婚论嫁。
尽管唐朝时候官方建议女子出嫁的年龄仍然是在十三岁到十五岁之间,但取消了前朝各代没有结婚便要施以严苛刑罚的规定,也算是一定程度上的进步。
宋朝初年沿袭唐朝制度,仍然承袭女子十三岁以上结婚的规定。到了宋朝嘉定年间,女子的适婚年龄则提高为十四岁以上。
宋之后的各朝各代,一般也都以女子年满十四作为适婚年龄的起点,并逐渐趋以稳定。
遍观通史,古时候的女子诚然多在十三四岁的年纪上嫁为人妻,甚至这种风气的形成还有朝廷在背后默默支持。
那么,究竟是什么样的原因促使从皇家到民间,都提倡女子早婚早育呢?
02传统观念与身体寿命使然
首先便是文化环境的影响了。
我国自古便流传着多子多福的观念,先秦以前的商汤时期,就已经形成了崇尚“多子”的观点。
之前从安阳殷墟发掘出的青铜器上,就镌刻着“子孙永昌”一类的吉祥语。
《诗经》中也流传着许多对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比如“宜尔子孙,振振兮”或者“桃之夭夭,有蕡其实”,都是对子孙繁盛的期待。
而繁盛子嗣的重任无疑是放到了女子身上,在封建时代“男尊女卑”、“重男轻女”思想的作用下,年轻女子便成为了最佳的“生育工具”。
因此,迎娶年轻的妻子无疑是人们心中实现“多子多福”最为便捷的途径。
其次便是集体意识的觉醒。
我国古代是典型的小农经济模式,频发的战乱和难以预料的天灾人祸,使得普通民众愈发感慨。
单独的个体在乱世中实在形单影只、力量单薄,只有一大家族的人联合在一起,才能够壮大家族力量,共同抵御未知的风险。
如果女子在二十岁结婚生育,那么百年内最多繁衍五代人。
但如果将年龄往前推四岁,在十六结婚生育,那么百年内至少有六代人。如果女子在十四岁便结婚生子,那么家族在百年内便可以繁衍至七代。
因此,在医疗技术并不发达的古代,要想实现“三世同堂”、“四世同堂”,营造庞大而又力量的大家族,便只能寄希望于主母的年轻了。
至于第三点原因,则是由于古人们的寿命问题了。
封建时代医疗水平低,对于很多疾病都没有治愈预防能力,仅是一场伤寒便能轻易夺取大量民众的生命。
专家曾对安阳殷墟出土的172具遗骨进行鉴定,得出当时成年男性的平均寿命大约在三十五岁左右,而女性的平均寿命甚至只有三十岁。
如果当时的人们像我们如今一样,男子22岁结婚、女子20岁结婚,那么古时候子嗣人口的繁育显然会成为一大难题。
因此,在平均寿命偏低的封建时代,十三四岁的年轻女孩早早出嫁似乎也有一定道理。
03政治环境的驱动
迎娶年轻女子、提倡早婚的另一大因素则是政治方面的原因。
朝廷统治者或是出于充实国力的目的,或是出于征税收银的想法,都在鼓励女子早婚。
首先是朝廷对人口的需求。
在冷兵器时代,统治者如果想要攫取更多的军事利益,依靠的便只能是庞大的人口。
而且古时候朝代的更迭几乎都是通过战争的方式来实现的,连年征战导致的最直接后果,便是人口锐减。
要想长久地维持强大的综合国力,保持人口充足无疑是最基本的办法。
尤其是在新朝初年或是朝代末年,也就是人口最为稀缺的时候,朝廷最为最提倡女子早婚的。因为女子早婚早育,无疑是壮大人口的最直接方案。
古文《勾践灭吴》里就有这样一段文字,称“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
也就是说,越王勾践曾经向国民发出号令,鼓励他们早婚早育,对于女子年逾十七而未结婚的情形,是要论处她父母的罪责的。
而他这么做的直接原因,就是吴越争霸战争时越国惨败,由此导致越国壮丁锐减,国力凋敝。勾践想要一雪前耻,大败吴国,那么必须要拥有一支强壮的军队。
这一切的前提,都来源于充足的人口。
那时候人们认为,女子十四岁时身体就已经发育成熟,可以孕育生子。既然条件已经具备,那么自然是越早结婚,越容易诞育子嗣绵延人口的。
像是汉惠帝颁布法令规定女子十五岁未嫁的要征收五倍赋税,这一政策的出台背景也是因为汉朝初年人口凋敝。
秦朝苛政之下,百姓大多流离失所,秦末就已经面临了劳动力极度匮乏的局面。当时为了修建长城,曾经征发京师附近六百里内的男女前来服役,而一共征来的壮年劳力竟然不足十五万。
据统计,汉朝初年全国人口约莫只在六百万上下,而秦初时全国人口甚至还有两千万之多。
正是在这种民力凋敝、人烟稀少的时代背景下,汉初统治者大力提倡早婚。因此,男子迎娶十三四岁的女子也就成为了大势所趋。
其次则是国家对赋税的需求了。封建时代大多都是以人口为单位征税派役的。
比如汉朝初年就规定,幼童不论男女,凡是年满七岁都需要纳人头税二十钱,汉文帝时候则规定从孩童年满三岁起便需要征收二十三钱的人头税,到了汉朝末年,纳税的起征点甚至降到了一岁。
以此为例可以说明,人口越多,对于古时朝廷的税收相应的就越有利。出于充实国库的目的,国家自然也会制定各类措施鼓励民众早婚早育。
如果说民间女子十三四岁婚嫁是出于国家政策驱动,为了绵延后嗣壮大人口,那么皇家内廷中崇尚早婚,则是另一重政治因素了。
汉昭帝继位时不过八岁,而他迎娶的皇后上官氏更是年仅六岁。上官氏作为大将军霍光的外孙女,六岁出嫁自然不是出于绵延子嗣的目的,而是为了巩固贵族利益。
而十二岁嫁给汉平帝当皇后的王氏女,也是被王莽以巩固家族权势的目的早早送入了宫中。
因此在皇家,王公贵族之后迎娶十三四岁的少女则更多的是出于联姻固权、承继尊位的目的了。
04经济发展的需求
我国作为农业大国,古时候小农经济的发展方式也决定了女子早婚会成为一种社会必然现象。尤其是在农民家庭中,劳动力更是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意义,
封建时代的小农经济模式下,民众的生活完全依赖于农业生产,而农业生产的多寡则受制于自然条件、气候天灾和生产工具等多重条件。
在小农经济背景下,要想保证家庭有足够的经济收入,只有两个办法可以选。其一是改进生产工具,提高耕种收益;其二则是投入更多的人力来从事生产工作。
尽管我国古代的农业生产工具始终处于不断进步发展过程中,但总的来看,耕种工具的改良和生产力的提高并不是一个短时期内可以实现的事,需要漫长过程的打磨。
因此,拥有更多的劳动力,投入更多的人口到生产耕种中去,才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最可行的办法。
而这种经济发展需求就又归结到了早生、多生子女上来。
这时,不需要国家政策的驱动,普通小农人家也会意识到,只有早婚早育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劳动力来从事生产发展经济。
这样一来,民众自发的也会倾向于低龄结婚,尽早的迎娶新妇为家里添丁增力。
而且,不光是初婚男子喜欢迎娶十三四岁的新妇,古人在纳妾时也多是喜欢找些年轻女子收入内宅。
除开年轻貌美的因素外,最重要的一重因素便是看重妙龄女子“年轻好生养”的特性了。
正如《黄帝内经》中所记载的,女子“二七而天葵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
在古代,葵水来临被视为女子发育成熟的标志,也被古人认定为具备生育能力的起点。
因此,封建时代的男子总是迎娶十三四岁的年轻女子为妻,也诚然是旧社会下的主流行径了。
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2,线下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