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说起街机里的 “升级游戏”,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圆桌骑士》,甚至有玩家觉得它是 “最早的街机升级游戏”。但其实早在《圆桌骑士》之前,就有不少街机融入了 RPG 元素和角色升级概念。今天我们就以《圆桌骑士》为起点,按倒序时间线,盘点那些藏在街机厅记忆里的 “升级类经典”,看看哪款曾让你彻夜奋战?
1991 年:《圆桌骑士》—— 升级系统 + 创新玩法,成街机界 “标杆”
1991 年 11 月发售的《圆桌骑士》,之所以能成为玩家心中的 “升级游戏代表”,靠的是一套完整且有深度的升级体系:玩家的每一次战斗得分都会转化为经验值(Exp),积累到指定数值后,角色就能升级(Lv)。升级不仅会提升攻击力、防御力,连角色造型都会变化 —— 比如某个角色越升越 “秃”,成了老玩家间的经典梗。
但它的厉害之处不止于此:
防御硬直系统:让战斗不再是 “无脑砍杀”,攻防之间的博弈既严谨又爽快,大大提升了操作乐趣;
乱数打宝系统:道具掉落全看 “运气”,哪怕是同一关卡,不同玩家也可能拿到不同奖励,这份随机性让游戏的研究价值远超同期作品,直到现在还有玩家在琢磨 “如何刷出稀有道具”。
虽不是最早的 “升级街机”,但《圆桌骑士》用创新玩法,把 “升级 + 闯关” 的体验拉到了新高度。
1991 年:《龙王战士》—— 得分升级早于《圆桌骑士》,可惜玩法单一
同样是卡普空出品,《龙王战士》比《圆桌骑士》早几个月发售,算是 “前辈”。它采用了和《圆桌骑士》几乎一样的 “得分 = 经验值” 升级机制,角色升级后能力也会显著提升。
但遗憾的是,《龙王战士》的战斗模式比较单一,缺乏技巧性 —— 没有复杂的攻防策略,也没有多样的道具系统,玩起来更像 “纯爽游”。相比之下,后期的《圆桌骑士》在玩法深度上远超于它,所以《龙王战士》的 “存在感” 也弱了不少,只成了老玩家记忆里的 “冷门经典”。
1990 年:《吞食天地》(街机版)—— 武器升级代替角色升级,蓄力攻击成 “双刃剑”
1990 年的街机《吞食天地》,是卡普空根据三国志漫画改编的首部作品。和前面两款游戏不同,它的角色本身不能升级,但引入了 “武器升级系统”—— 玩家拾取不同的武器(从双刃剑到怒王之剑),攻击力和射程会逐步提升,本质上还是 “换汤不换药” 的能力强化,属于 RPG 的经典升级套路。
不过游戏有个争议点:攻击需要蓄力 —— 蓄力满后虽然威力和射程大增,但会严重拖慢游戏节奏,玩起来总觉得 “不过瘾”。直到续作《吞食天地 2:赤壁之战》摒弃了蓄力操作,才成了横版闯关街机的 “天花板” 级作品。
1990 年:《暗黑封印:毁灭之门》——D&D 风格 + 魔法系统,玩法更偏 “动作 RPG”
由 DATA EAST 出品的《暗黑封印:毁灭之门》,也是 1990 年的 “升级类” 街机。它主打 “动作型 RPG”,世界观和角色设计都充满了 D&D(龙与地下城)风格,最特别的是 “多样化魔法系统”—— 不同魔法有不同效果,有的能范围攻击,有的能回血,让战斗不再是 “砍砍砍”,多了策略性。
可惜这款游戏在国内的街机厅并不常见,只有少数玩家接触过,但它的魔法玩法,在当时算是相当新颖的设计了。
1989 年:《魔法剑》—— 卡普空首个 “经验值升级” 游戏,还有 “随从系统”
1989 年的《魔法剑》,是卡普空旗下第一个明确 “得分 = 经验值” 升级系统的游戏,比《圆桌骑士》早了两年。更值得一提的是,它还加入了 “随从同伴系统”—— 玩家解救牢笼里的 NPC 后,NPC 会跟着主角一起战斗,相当于 RPG 里的 “队友”,这在当时的街机里非常少见。
游戏同样是 D&D 风格,场景和角色设计还借鉴了阿诺・施瓦辛格的电影《野蛮人柯南》。不过当时卡普空没拿到授权,算是 “先上车后补票”—— 后来才正式和 D&D 签署了改编协议,也算圆了 “正版梦”。
1989 年:《卡达叙传说》—— 街机版 “DQ”,首个 “严谨经验值升级” 游戏
由 Taito 出品的《卡达叙传说》,和《魔法剑》同年发售,堪称街机平台 “最严谨的升级游戏” 之一,甚至被老玩家称为 “街机上的《勇者斗恶龙》(DQ)”。
它的玩法充满了 DQ 的影子:玩家可以从 “战士、法师、牧师、忍者” 四个职业里选角色,每关开始会显示角色能力面板,升级完全靠积累经验值,流程像 “简化版的 DQ”。对当时的街机玩家来说,能在街机上玩到 “类 DQ” 的 RPG,算是相当新鲜的体验了。
1987 年:《黑暗之虎》—— 不能升级但能 “氪金变强”,靠商店道具提升能力
1987 年的《黑暗之虎》,又是一款卡普空的 D&D 风格街机。它的主角不能直接升级,但杀敌能获得金钱 —— 玩家可以在冒险途中的商店里买道具、强化装备,间接提升角色能力,算是 “另一种升级”。
不过这款游戏的玩法更偏 “平台跳跃”,战斗只是辅助,所以 “道具强化” 的存在感不算强,如今也成了 “小众怀旧作”。
1987 年:《神奇男孩 2》—— 童话风 “换皮神作”,RPG 元素藏在细节里
世嘉出品的《神奇男孩 2》,是 1987 年的童话风格街机,玩法是平台跳跃闯关。它本身不算 “纯升级游戏”,但融入了很多 RPG 元素:金钱、购物、武器、防具、副武器等,玩家可以通过收集道具强化自己,有点 “轻度升级” 的意思。
更有趣的是它的 “换皮史”:后来它被改成了 FC 上的《西游记世界》,又成了 PCE 平台的《魔神英雄传》,一款游戏 “变身” 三次,也算街机史上的 “奇事” 了。
1985 年:《巫师》—— 比《最终幻想》早两年的 “黑魔导士冒险”
1985 年由西武开发(SEIBU)的《巫师》,画风和玩法都像极了后来的《最终幻想》—— 主角是黑魔导士,战斗以魔法攻击为主。但有意思的是,《巫师》比 1987 年的《最终幻想》初代还早两年,至于 “谁借鉴谁”,至今还是玩家间的调侃话题。
不过这款游戏的 “升级感” 不强,更偏向 “射击 + 魔法” 的闯关,只能算 “早期 RPG 元素街机”。
1985 年:《圣铠传说》——《暗黑破坏神》的 “精神鼻祖”,俯视角地下城探索
1985 年雅达利发售的《圣铠传说》,绝对是 “街机升级游戏的老祖宗” 之一。它是俯视角地下城探索玩法,玩家要在无尽地牢里打怪、寻宝、升级,像极了后来的《暗黑破坏神》。
虽然在国内几乎没人玩过,但《圣铠传说》在欧美非常火,甚至影响了后来的《暗黑破坏神》系列 —— 可以说《暗黑破坏神》的 “地牢探索 + 刷宝升级” 玩法,就是源自《圣铠传说》的精神延续。直到现在,《圣铠传说》还有续作推出,可见其影响力。
1984 年:《德鲁阿加之塔》—— 随机迷宫 + 道具升级,最早的 “RPG 元素街机” 之一
1984 年南梦宫的《德鲁阿加之塔》,算是目前可考的 “最早带 RPG 元素的街机” 之一。它的玩法很简单:随机生成的迷宫里,玩家要打怪、找钥匙、寻宝,通过拾取道具提升能力,没有复杂的升级系统,但 “探索 + 成长” 的核心,已经有了 RPG 的雏形。
它的随机迷宫玩法,源自早期电脑游戏《Rogue》,在 1984 年绝对是 “高端操作”。如果有玩家知道比它更早的 “升级类街机”,欢迎在评论区补充!
从 1984 年的《德鲁阿加之塔》到 1991 年的《圆桌骑士》,街机上的 “升级游戏” 走过了 7 年时光 —— 从简单的道具强化,到完整的经验值升级,再到多样的玩法创新,每一款都藏着老玩家的童年回忆。
这些游戏里,哪款曾让你在街机厅里 “省下饭钱也要多玩几局”?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故事!
配资专业炒股配资门户,国家允许的配资平台2022,线下股票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